舂组词,舂字组词带拼音及词语解释
舂组词,今天小学生网小编丽丽老师给大家整理了关于汉字《舂》的组词列表,希望下面整理的舂字组词资料及词语解释内容能够帮助到大家。 舂字简介 基本解释 ● 舂 chōng ㄔㄨㄥˉ ◎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:舂米。舂药。 英文翻译◎ 舂 pestle pound 舂组词杵舂(chǔ chōng):用杵舂捣。 明 陈继儒 《珍珠船》卷二:“不见其形,但闻其声,如杵舂敲磕,人谓之 葛仙翁 捣药岛。” 辍舂(chuò chōng):古代舂筑时,以歌相和,以杵声相送,用以自劝。里中有丧,则舂筑者不相杵。见 汉 贾谊 《新书·春秋》、《史记·商君列传》。后以“辍舂”表示对死者的哀悼。 南朝 梁 任昉 《出郡传舍哭范仆射》诗:“已矣余何叹,輟舂哀国均。” 村舂(cūn chōng):指乡村中舂米的碓声。 唐 杜甫 《村夜》诗:“村舂雨外急,邻火夜深明。” 唐 李商隐 《归墅》诗:“渠浊村舂急,旗高社酒香。” 明 杨慎 《黄莺儿·离情》曲:“月明闲杀秋千影,梦艰成。村舂相应,疑是棹歌声。” 独舂(dú chōng):鹖鴠的别名。 三国 吴 沉莹 《临海异物志》:“独舂鸟声似舂声,声多者五穀伤,声少者五穀熟。” 明 李时珍 《本草纲目·禽二·寒号虫》﹝释名﹞引 郭璞 曰:“鶡鴠,夜鸣求旦之鸟。夏月毛盛,冬月裸体,昼夜叫,故曰寒号,曰鶡旦。古刑有城旦舂,谓昼夜舂米也。故又有城旦、独舂之名。” 碓舂(duì chōng):用杵臼舂米或捣物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“是谓高舂” 汉 高诱 注:“高舂时加戍,民碓舂时也。” 沉从文 《从文自传·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》:“我还可看他们烘焙火药,碓舂木炭,筛硫磺,配合火药的原料。” 贩舂(fàn chōng):买进谷物舂米出售。 唐 司空图 《白菊杂书》诗之三:“狂才不足自英雄,僕妾驱令学贩舂。” 宋 无名氏 《灯下闲谈·升斗得仙》:“三代贩舂,糠粃不弃。” 高舂(gāo chōng):日影西斜近黄昏时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“﹝日﹞至于 渊虞 ,是谓高舂;至于 连石 ,是谓下舂。” 高诱 注:“高舂,时加戍,民碓舂时也。” 刘文典 集解:“《初学记》引注云:‘言尚未冥,上蒙先舂,曰高舂。’” 南朝 梁 王僧孺 《为韦雍州致仕表》:“高舂之景一斜,不周之风忽至。” 唐 皎然 《浮云》诗之三:“浮云浮云,集於高舂。高舂濛濛,日夕之容。” 清 赵翼 《遣兴》诗之三:“折坂未登车倒退,游山正好日高舂。” 高舂(gāo chōng):日影西斜近黄昏时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“﹝日﹞至于 渊虞 ,是谓高舂;至于 连石 ,是谓下舂。” 高诱 注:“高舂,时加戍,民碓舂时也。” 刘文典 集解:“《初学记》引注云:‘言尚未冥,上蒙先舂,曰高舂。’” 南朝 梁 王僧孺 《为韦雍州致仕表》:“高舂之景一斜,不周之风忽至。” 唐 皎然 《浮云》诗之三:“浮云浮云,集於高舂。高舂濛濛,日夕之容。” 清 赵翼 《遣兴》诗之三:“折坂未登车倒退,游山正好日高舂。” 机舂(jī chōng):水碓。利用水力舂米的工具。 唐 韩愈 孟郊 《城南联句》:“机舂潺湲力,吹簸飘颻精。” 宋 苏轼 《与正辅游香积寺》诗:“我惭作机舂,凿破混沌穴。” 赁舂(lìn chōng):受雇为人舂米。《东观汉记·吴祐传》:“ 公沙穆 游太学,无资粮,乃变服客佣,为 祐 赁舂。” 宋 欧阳修 《尚书都官员外郎欧阳公墓志铭》:“县民 王明 与其同母兄 李通 争产,累岁, 明 不能自理,至贫为人赁舂。” 郁达夫 《毁家诗纪》之九:“亦欲赁舂资德曜,扊扅初谱上鯤弦。” 配舂(pèi chōng):古代一种任治米的力役。为女犯所服之役。《隋书·刑法志》:“二曰流刑……其不合远配者,男子长徒,女子配舂,并六年。”《隋书·刑法志》:“三曰刑罪,即耐罪也……妇人配舂及掖庭织。” 水舂(shuǐ chōng):(1).水碓。《后汉书·西羌传·东号子麻奴》:“因渠以溉,水舂河漕,用功省少,而军粮饶足。”(2).水流冲击。 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如是我闻三》:“沧桑变幻几度经,水舂沙蚀存盈尺。” 宿舂(sù chōng):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适莽苍者三飡而反,腹犹果然;适百里者宿舂粮;适千里者三月聚粮。”本指隔夜舂米备粮。后以“宿舂”指少量的粮食。《周书·韦孝宽传》:“常以边外之军,引其腹心之众。我无宿舂之费,彼有奔命之劳。” 宋 苏轼 《杭州上执政书》之二:“然三 吴 风俗,自古浮薄,而 钱塘 为甚,虽室宇华好,被服粲然,而家无宿舂之储者,盖十室而九。” 清 王晫 《今世说·雅量》:“ 朱子殷 瓶无宿舂,歌呼笑傲,不改其乐。” 溪舂(xī chōng):指水碓。 清 厉鹗 《将返武林留别张梁友先生》诗:“社鼓闻茅店,谿舂隔竹扉。”参见“ 水碓 ”。 下舂(xià chōng):称日落之时。《淮南子·天文训》:“﹝日﹞至于 渊虞 ,是谓高舂。至于 连石 ,是谓下舂。” 高诱 注:“ 连石 ,西北山。言将欲冥,下象息舂,故曰下舂。” 隋 卢思道 《春夕经行留侯墓》诗:“夕风吟宰树,迟光落下舂。” 舂撞(chōng zhuàng):冲撞;冲击。 宋 苏轼 《江西》诗:“舟行十里磨九瀧,篙声犖确相舂撞。” 宋 赵希鹄 《洞天清禄集·石辨》:“先雕刻,置急水中舂撞之,久久如天成。” 舂筑(chōng zhù):犹打夯。 汉 贾谊 《新书·春秋》:“傲童不謳歌,舂筑者不相杵。” 舂揄(chōng yú):(1).指舂米。捣米于臼曰舂,自臼取出曰揄。语出《诗·大雅·生民》:“或舂或揄。” 宋 曾巩 《舍弟南原刈稻》诗:“昼务诫遗滞,夜工督舂揄。”(2).借指舂米的器具。 清 龚自珍 《农宗》:“宅不什一,则不足以容鱼菽之祭,不足以容舂揄。” 舂抭(chōng yǎo):同“ 舂揄 ”。《周礼·地官·序官》:“舂人,奄二人,女舂抭二人。” 郑玄 注:“女舂抭,女奴能舂与抭者。抭,抒臼也。” 孙诒让 正义:“‘抭,抒臼也’者,《説文·臼部》:‘舀,抒臼也。’《诗》曰:‘或簸或舀’。重文抭,‘舀,或从手从宂’。此用或体。《石经》从冘作抌,误。” 舂相(chōng xiāng):舂谷时的送杵号子。语出《礼记·曲礼上》:“邻有丧,舂不相。” 郑玄 注:“相,为送杵声。” 唐 刘知几 《史通·暗惑》:“居里巷者,犹停舂相之音;在邻伍者,尚申匍匐之救。” 宋 陆游 《北园杂咏》之二:“茅檐日落闻舂相,荻浦烟深有棹歌。” 舂塘(chōng táng):旧时我国南方舂谷的木槽。亦用作葬具。 宋 周煇 《清波杂志》卷七引《南海录》:“南人送死者无棺槨之具,稻熟时理米,凿大木若小舟以为臼,土人名舂塘,死者多殮於舂塘中以葬。” 舂堂(chōng táng):旧时我国南方舂谷的木槽。 唐 刘恂 《岭表录异》卷上:“ 广南 有舂堂,以浑木刳为槽,一槽两边约十杵,男女间立,以舂稻粮。敲磕槽舷,皆有徧拍。槽声若鼓,闻于数里。”参见“ 舂塘 ”。 舂税(chōng shuì):舂谷取利。《文选·潘岳<闲居赋>》:“池沼足以渔钓,舂税足以代耕。” 吕向 注:“税谓舂粟为米,税其利以代耕也。” 舂市(chōng shì):古代舂人所役女犯劳作之处。 唐 陈子昂 《感遇》诗:“昔称夭桃子,今为舂市徒。” 唐 李白 《中山孺子妾歌》:“ 戚姬 髡翦入舂市,万古共悲辛!”参见“ 舂人 ”。 舂融(chōng róng):融和,融合。 唐 沉佺期 《过蜀龙门》诗:“我行当季月,烟景共舂融。” 舂容(chōng róng):(1).用力撞击。《礼记·学记》:“善待问者如撞鐘,叩之以小者则小鸣,叩之以大者则大鸣;待其从容,然后尽其声。” 郑玄 注:“‘从’,读如‘ 富父 舂戈’之‘舂’。舂容,谓重撞击也。”(2).声音悠扬洪亮。 唐 张说 《山夜闻钟》诗:“前声既舂容,后声復晃盪。” 宋 王禹偁 《籍田赋》:“太簇之乐,奏之而舂容。” 明 何景明 《听琴篇》:“含官移羽何舂容,冷冷万壑吟风松。”(3).指香气飘扬。 宋 范成大 《望海亭赋》:“燕香舂容,俗客莫陪。”(4).犹溶溶。形容月光荡漾。 宋 范成大 《次韵知郡安抚元夕赏倅厅红梅》之二:“晴日暖云春照耀,温风霽月夜舂容。”(5).舒缓从容。 元 祖铭 《径山五峰·大人峰》诗:“五髻生云雨,镇踞何舂容。具此大人相,题为 大人峰 。” 明 胡应麟 《诗薮·近体下》:“至意当含蓄,语务舂容,则二者一律也。” 清 厉鹗 《东城杂记·叶居仲》:“若公之诗文,尤舂容浩瀚。”(6).闲雅。 清 邵玘 《浣溪沙·秋闺》词:“西风依约到帘櫳,晚妆情态儘舂容。” 舂人(chōng rén):古代祭祀、宴飨时负责供应米物的官。《周礼·地官·舂人》:“舂人,掌共米物。祭祀,共其齍盛之米;宾客,共其牢礼之米;凡饗,共其食米。掌凡米事。” 舂酋(chōng qiú):古代任舂米及酿酒等事务的女奴。《墨子·天志下》:“丈夫以为僕圉胥靡,妇人以为舂酋。” 王念孙 《读书杂志·墨子三》:“《説文》:‘酋,绎酒也。从酉,水半见於上。《礼》有大酋,掌酒官也。’据此,则酒官为之酋者,以其掌酒也。然则女奴之掌酒者亦得谓之酋矣。” 孙诒让 间诂引 宋翔凤 曰:“舂酋者,或为舂或为酒也。” 舂粮(chōng liáng):《庄子·逍遥游》:“适百里者宿舂粮,适千里者三月聚粮。”原指隔宿捣米备粮。后也以“舂粮”作百里的代称。 宋 苏轼 《王郑州挽词》:“那知聚散舂粮外,便有悲欢过隙中!” 舂汲(chōng jí):舂米汲水。《北史·列女传·泾州贞女儿氏》:“家贫,常自舂汲,以养父母。” 舂击(chōng jī):冲击。《魏书·房崇吉传》:“ 崇吉 设土蕇方梁,下相舂击,不时克殄。” 郭沫若 《行路难》下篇三:“上下一次,略等脉搏二十六次,一分钟间尚不能舂击三次也。” 舂谷(chōng gǔ):舂捣谷物。古代女奴所服的一种苦役。《管子·小匡》:“士三出妻,逐於境外;女三嫁,入於舂穀。”参见“ 舂酋 ”。 舂槁: 舂槀: 舂碓: 舂爨(chōng cuàn):舂米与做饭。《周书·王罴传》:“耕种收穫,其功已深;舂爨造成,用力不少。” 舂淙(chōng cóng):水石冲击声。 宋 范成大 《吴船录》卷上:“自是磵谷舂淙,林樾雄深。” 舂杵(chōng chǔ):古代乐器的一种。用于调节音乐的节拍。《文献通考·乐十二》:“舂杵,亦谓之顿相。相,助也,以节乐也。” 舂常(chōng cháng):藻井上的彩绘装饰。《逸周书·作雒》:“咸有四阿……舂常、画旅。” 孔晁 注:“舂常,谓藻井之饰也。” 舂簸: 撞舂(zhuàng chōng):撞击;冲击。 唐 韩愈 《泷吏》诗:“险恶不可状,船石相撞舂。” 宋 曾巩 《喜晴》诗:“况遭积雨驾高浪,沙翻石走相撞舂。” 清 陈维崧 《沁园春·泊舟胥江大风雨》词:“ 胥母门 边,暴雨奔浑,盘涡撞舂。” 大舂碓(dà chōng duì):一种用以捣杀人的刑具。《梁书·侯景传》:“曾於 石头 立大舂碓,有犯法者,皆擣杀之,其惨虐如此。” 冬舂米(dōng chōng mǐ):旧时腊日所舂之米。 宋 范成大 《腊月村田乐府序》:“腊日舂光,为一岁计,多聚杵臼,尽腊中毕事,藏之土瓦仓中,经年不坏,谓之冬舂米。” 夕阳舂(xī yáng chōng):旧习日落时舂米。 唐 薛能 《游嘉州后溪》诗:“山屐经过满逕踪,隔溪遥见夕阳舂。” 宋 胡仔 《苕溪渔隐丛话后集·唐人杂记上》:“人多不知夕阳舂为何等语,予考之《淮南子》曰:‘日经於 泉隅 ,是谓高舂,顿於 连石 ,是谓下舂。’”亦省作“ 夕舂 ”。 清 钱谦益 《茂苑相公谢政遄归招邀燕赏》诗之一:“最喜林深无虎豹,夕舂犹许歷孱颜。”参见“ 高舂 ”。 暮爨朝舂: 以戈舂黍: 舂容大雅: 舂舂井井(chōng chōng jǐng jǐng):心神不宁、行止无定貌。 南朝 陈 徐陵 《在北齐与杨仆射书》:“重以逋逃小丑,羊豕同群,身寓 江 皋,家留 河 朔,舂舂井井,如鬼如神,其不然乎?” |